在“我与地坛”喝咖啡
周六上午,在家读完了史铁生的散文集《我与地坛》。吃完午饭,就撺掇队友和女儿去逛地坛。
散文名篇《我与地坛》发表于《上海文学》1991年第1期。全文共 7 个部分。高中语文课本曾收录 1 和 2。
在课堂上,语文老师讲读课文主要围绕“生死”和“母爱”。高一的星星,觉得作者有些矫情,絮絮叨叨的。那时,更喜欢金庸小说里的快意恩仇、侠骨柔情。
人到中年,完整地读完了全文,又读了其他几篇散文。才领悟到,当年真是“少年不知愁滋味”。
在这篇经得起反复细读的作品中,史铁生以充满诗意的语言、发人深省的哲思,展现了他过往15年的生命感悟。
看透生活后继续热爱生活,或许是《我与地坛》中所灌注的理想主义。
书写得有多好呢?看完书,马上就想去地坛走走。也算一种机缘,假如那天读的是《火星救援》,估计只能看看NASA的纪录片了。
打车到了地坛东门,恰好这附近有一家特别网红的咖啡店,就叫“我和地坛”。
怎么说呢?这家店就符合头脑中对于文青打卡地的一切刻板印象。
01
拍照处
02
《我与地坛》
03
书架
04
楼梯
05
照片1
06
照片2
07
咖啡
08
赠票
后工业时代的装修风格,金属书架上摆着旧书,喧闹的客人凹造型自拍,店员忙碌于制作饮品。
墙上有几张大幅照片。有高速路上的避险坡,有颐和园冰场的游人,或许这就是现代艺术吧。
咖啡味道一般,甜点不错,价格不菲。两杯咖啡加上甜点要一百二十大洋。我的天啊,要当文青还挺贵。
山楂咖啡有点酸。星星想到最近看台湾新闻,那里开始流行一种皮蛋咖啡,把皮蛋捣碎作为底料。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流传过来?应该快了吧。
临出门,赠送了地坛公园两元一张的门票。这或许是返点吧,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。
这时逛地坛,赶上了春天的尾巴,桃花开得很好。健身区老头们暗自较劲,舞蹈区大妈们光彩照人,早已不是史铁生笔下安静的地坛了。
在史铁生笔下,他是这样写地坛的四季:
“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,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,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,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。
……
以梦对应四季呢?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,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,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,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。”
抛开作品传递的思想,这些文字就是极好的。四季在地坛的时光中驻足,生命在文字里回环迭唱。
我们在地坛度过了悠闲快乐的一个下午。比起网红的咖啡,自带的零食和白开水,更能打发长椅上的光阴。
溜达到北区广场,恰好广西文旅局周日要为“三月三”搭台宣传。我们坐在嘉宾席上看提前一天的彩排。女儿在展板中找到瑶族服饰,兴奋地指给我们看。
又沿着古老的祭坛随便走着。女儿又在树下看蚂蚁爬,还用不知哪来的碎木头,堆了个奇怪的几何体。
准备去祭坛转转,才发现快五点了,园中园止票了。那就,下次再来吧。
回家后重读了一遍文章,有了更多难以言说的感受。
实际上,人民文学出版社的《我与地坛》是散文集,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《我与地坛》是作品选。
在豆瓣上入围TOP250的是后一本,但现在很难找到。星星费劲力气,最近零碎地把里面的文章都读完了。
春风版共收录15篇文章,其中有10篇小说,包括《午餐半小时》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《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》《命若琴弦》《毒药》《原罪・宿命》《第一人称》《老屋小记》《两个故事》《往事》。
散文有5篇,包括《我与地坛》《墙下短记》《好运设计》《病隙碎笔(5)》《记忆与印象》。
假如是一个对史铁生的了解仅限于高中语文课本的读者,那星星更推荐读春风版。因为品鉴作家的功力,不能光看他的散文,小说绝对不可忽视。
就像读鲁迅,不能只看散文杂文集《朝花夕拾》《野草》《南腔北调集》等,也要看小说集《呐喊》《彷徨》《故事新编》。
读完史铁生的这些小说,星星收起了以前内心深藏的莫名奇妙的怜悯,并为之感到羞愧。
他并不是因为残疾,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,让我们去读;而是他写出了如此优秀的作品,让我们去读,让人忘记了他不幸地要坐轮椅。
虽然《我与地坛》是史铁生最为人熟知的作品,但那些名气稍逊的小说,里面展现出来的高超文学素养和卓越文学技巧,丝毫不亚于当代文坛上的名家。
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,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。他睿智的言辞,照亮人们日益幽暗的内心。
不知道在将来,地坛会不会给史铁生塑一座雕像。即便没有,他也通过他的作品让无数读者记得地坛里有一个史铁生。
每个人心里面,都要有一座属于自己的“地坛”。无论它在哪里,终归能让我们收获心灵上的平和。